南京:念好“三字诀” 南京栖霞打造聚才“栖息地”

2024-11-01 15:00:38 来源:龙虎网

龙虎网讯(通讯员 李欣 记者 汤鑫磊)“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面对这一趋势,栖霞区坚持按需引才、科学引才,通过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主导”的人才揽聚新机制,从引才机制、金融扶持、创新创业、服务保障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支持政策,为优秀人才努力栽好“梧桐树”,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实现人才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精”字引才 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而乡土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栖霞区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多重聚才、多维育才、多策励才,健全乡土人才“成长链”,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作用,让每一位怀抱着乡村梦想的奋进者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光芒,收获乡村振兴路上的“累累硕果”。

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东大科技园栖霞分园的科创楼里,“蘑菇大王”许忠正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着最新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这里是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实验室,也是栖霞区实现农业生物科技新突破的地方。在许忠的带领下,公司不仅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农业生物制品,还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栖霞区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2017年,栖霞区相关领导多次上门,诚邀我去南京创业,我既被栖霞区浓厚的乡村振兴氛围所吸引,也被栖霞区各类优惠的人才政策所打动,所以我来到了这里。”许忠表示。

传承非遗文化的“老手艺人”、涉农街道挂职的“高校专家”、带领农户致富的“领头企业家”……在栖霞区,像许忠这样扎根乡村的乡土人才不在少数,他们如同一个个种子,在栖霞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细”字育才 厚植沃土“双向奔赴”

“三年来,项目已帮助2400多名残疾人就业,线上线下培训超过2万人次。”近日,栖霞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盲人大学生叶泓霆带领的团队以《“逆光”而行——残疾人就业赋能者》这一项目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以小组第一的优异成绩夺得金奖!从最初的项目孵化到培训推广,栖霞区在项目资金、外部资源对接等方面均给予了叶泓霆全方位的支持,这也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而叶泓霆的创业历程也是栖霞区讲好青年创新故事的其中一角。

近年来,栖霞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三区深化校地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资源开放共享等“一揽子”计划,持续完善“1+N”区域人才政策体系,并实施了紫金山英才·栖霞人才计划和“栖聚菁英”人才项目。截至目前,已集聚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94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160余人次,培育市区两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60余人次,自主培养类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突破。

“我们希望通过树立青年榜样,如举办‘青年创新创业之星’评选、青年人才成长分享会等活动,激励更多青年勇敢追梦,勇于担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栖霞区将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服务体系,从政策扶持、创业指导、生活关怀等多方面入手,为青年人才营造更加友好、包容的成长环境。”栖霞区工作人员表示。

“实”字留才 多点发力“近悦远来”

“这些企业实力都很强,薪资待遇也不错,根据人才政策显示,在栖霞区工作还能领到不少补贴,留下来挺好的。”明年即将毕业的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小李表示。在10月25日开展的 “产业聚英才 融合促发展”——2024“校园栖霞日”主题活动南京邮电大学专场中,他不仅见识到了诸多适合自己就业的企业,还了解到了许多面对人才的补贴政策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这些都进一步坚定了他毕业留在栖霞的决心。

青年人才是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栖霞区始终致力于优化人才环境,通过集成政策引才、创设平台聚才、优化服务留才等多措并举,持续释放“栖引力”,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栖霞区安居乐业、追求卓越梦想。未来,栖霞区也将更加注重与高校、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让栖霞故事成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优质项目的“响亮名片”。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龙虎网,原标题《南京:念好“三字诀” 南京栖霞打造聚才“栖息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请留下你的神评论
发表

相关阅读

关注 江苏视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