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下两岸和统的历史必然

2025-11-09 20:30:27 来源:晨报之声

中华民族共同体下两岸和统的历史必然

今日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选举日。刚传来消息,主张和统的郑丽文当选,这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带来希望,也适应两岸同胞对和平发展的期待始终如潮。

台“民主文教基金会”近日公布民调显示,约六成受访者认为台湾应“与大陆交流、避战求稳”;《联合报》最新民调更揭示:不满意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比例,从去年的43%飙升至63%,88%受访者明确主张“两岸必须维持沟通”。这些数字如重锤击鼓,敲醒了岛内某些人“倚外谋独”的迷梦,更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血脉中“求和平、盼团圆”的永恒律动。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思维观照两岸和统前景,既要回溯文明根脉的深层逻辑,更需立足未来的发展趋势,“两岸一家亲”,将“共同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共同行动。

一、共同体基因:刻在文明血脉里的统一密码与协商传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五千年文明淬炼出的生存智慧与政治传统。《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将“四海一家”视为文明进阶的终极形态;《春秋公羊传》“王者无外”的理念,更将“大一统”上升为天命所归的政治伦理。这种文化基因,在台湾土地上有着最鲜活的印证:从三国吴人沈莹《临海水土志》记载的“夷洲”,到明清时期纳入版图的“东番”“台员”,从郑成功驱荷复台的“山河一统”,到1885年台湾建省时“与内地无异”的治理实践,“中国”二字早已融入台湾的地理坐标、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古便蕴含“协商共融”的政治智慧。汉代“和亲”“会盟”化解边疆矛盾,唐代“羁縻州制”尊重差异又维系整体,清代“因俗而治”推动多民族融合——这些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统一从不靠武力强加,而靠平等协商、共生共荣。今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事实,正是这种“共同体协商”传统的当代延续;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本质上也是对“和而不同”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根脉、共承的历史苦难、共享的复兴梦想,构成了共同体最深厚的土壤。

二、现实观照:共同体思维下的和统逻辑与实践新进展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复杂挑战,但“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仍是台湾主流民意。台“民主文教基金会”与《联合报》的最新民调,正是这一民意的直接投射——60%民众选择“交流避战”,88%要求“维持沟通”,连对赖清德两岸政策的满意度都暴跌至37%。这背后,是共同体思维对现实利益的深刻契合:任何分裂行径都是对共同利益的损害;而融合发展的红利,正以更具体、更鲜活的方式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毛细血管。 其一,协商机制从“原则共识”迈向“具体规划”。 大陆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岛内爱国力量,正基于“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加速推进和统进程的顶层设计。海峡两岸的爱国力量,应共同研究制定两岸和统共同纲领、推进路径、重要项目和时间进度表等。可提出“2026年前建立两岸事务协商常态化机制”,2030年前完成两岸经济文化协同创新推进区域重点布局”等具体事项。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协商不是妥协,而是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步步扎实推进 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务实之举。 其二,青年文脉共塑从“活动交流”转向“深度共创”,宗教信仰成新纽带。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共同体活力的源头。2024年“海峡青年节”期间,大陆推出“台青共创计划”,在福州、厦门、杭州设立10个“两岸青年创新实验室”,支持台青参与人工智能、文创设计等领域研发。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于今年8月1日至7日在福州举办集中阶段活动。活动包含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连心汇、第九届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第四届“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等25项内容,来榕参会两岸青年人数规模将超2000人。值得关注的是,两岸青年开始共同挖掘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福建泉州举办“关公文化青年论坛”,两岸青年学者联合考证关公信仰在闽台传播史,共同创作《关圣帝君两岸共仰》纪录片;台湾高雄举办“妈祖文化周”,大陆妈祖信众代表团与台湾宫庙代表共商“妈祖信俗申遗”合作,提出“共建妈祖文化数字博物馆”“联合开展环南海妈祖文化巡游”等计划。这些实践让“关公义薄云天”“、妈祖慈悲济世”的共同价值,从民间信仰升华为共同体精神标识。有台湾青年宗教研究者说:“以前拜关公、拜妈祖是习俗,现在发现,我们拜的是同一种‘义’与‘善’,这是刻在血脉里的共同体记忆。”数据显示,近年来,台青赴大陆实习、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5%,超60%选择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期发展。 其三,经济融合从“产业协作”升级为“园区共生”,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成合作新契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这段“兄弟并肩御侮”的历史,正是两岸共同体最悲壮的见证。据悉,大陆已设立82个两岸经济文化创新创业产业园(2023年为70个),覆盖28个省份。2024年新增的湖北武汉“两岸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青岛“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聚焦5G应用、海洋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推出“台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120%”“跨境数据流动试点”等政策。平潭“台胞创业园”2024年上半年新增台企127家,其中80%涉及跨境电商、文化创意;昆山“台青创业基地”打造的“研发在台湾、中试在昆山、量产在长三角”模式,已助力30家台企融入大陆新能源产业链。 2024年两岸贸易额为2929.71亿美元。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约2177.82亿美元,同比增长9.3%;大陆向台湾出口约751.88亿美元,同比增长9.8%。2025年以来,两岸贸易额继续有所增长,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共同体下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生动注脚。 更令人振奋的是,两岸正以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为契机,掀起合作热潮: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大陆抗战纪念馆联合策划“共同记忆:两岸抗战文物展”,首次展出台湾同胞参与大陆抗战的珍贵史料;北京、台北同步举办“台湾光复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共同考证“光复初期台湾社会治理”;福建、广东等地台胞社团发起“重走抗战路”活动,从卢沟桥到台儿庄,从厦门五通码头到台南延平郡王祠,两岸同胞用脚步丈量共同的历史。正如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所言:“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用鲜血写就的‘共同体契约’,这份契约,今天依然有效。”

三、未来展望:共同体力量托举起和统前景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中华民族的统一进程,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融合、利益共享、人心凝聚。汉代“度辽将军”班超经营西域,靠的是“修文德以来之”;唐代设安西都护府,重的是“华夷一家”的包容;清代统一台湾后,施琅力主“弃留之争”,终因“台湾虽小,关系东南半壁”而纳入版图。这些历史智慧启示我们:和统的关键,在于唤醒共同体的自觉,在于构建“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实践平台。 站在2025年下半年的时间节点,两岸共同体建设已迈入“深水区”:大陆“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新赛道为台胞提供更广阔机遇;国民党若在岛内执政,势将推动“两岸关系条例”修订,为协商创造制度空间;青年一代“天然独”倾向持续弱化,越多的台青认同“两岸命运与共”;更关键的是,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的共同记忆,正在转化为推动交流的强大动能。

目前,台湾地区国民党主席选举已基本落幕,但民族的征程永不停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思维观之,两岸和统的前景,不在某个人的胜选宣言里,而在“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朴素共识中;不在短期的政治博弈中,而在“共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当大陆与台湾国民党共同按下和统协商的启动键,当更多台青在大陆找到“第二故乡”,当两岸同胞共祭黄帝陵、同诵《论语》和《道德经》,当关公文化论坛的掌声与妈祖祭典的香火交织——这些温暖的细节,正在编织更紧密的共同体纽带。两岸同胞携手,必将在共同体的航船上,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2025年10月18日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中华民族共同体下两岸和统的历史必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请留下你的神评论
发表

相关阅读

关注 江苏视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