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零废之约! ——2025 世界清洁日上海主场活动暨城市业余联赛 低碳启幕
共赴零废之约!
——2025 世界清洁日上海主场活动暨城市业余联赛
低碳启幕
2025 年 9 月 20 日,第八届“世界清洁日”,一场融合“体育健身”与“生态公益”的特别行动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热力开启——2025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暨世界清洁日上海主场“零废弃环保定向赛”圆满举办。近300名志愿者以5人小队为单位,在三江交汇的生态秘境中完成净滩挑战、森林打卡、环保互动,用实际行动响应“守护陆海生态”的全球号召,也为上海建设全球体育名城与生态文明城市注入鲜活力量。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清理行动之一,世界清洁日从2018年由“捡拾中国”引入中国以来,累计带动 163 万人参与。今年上海主场活动以“运动 + 环保”的创新模式,与上海滨江森林公园联合承办,延续“陆地 - 河流 - 海洋”联动的环保理念,让公益行动更具参与感与传播力。
净滩护江:用双手还原滩涂洁净
上午9时30分,随着主舞台一声令下,各小队手持再生纸制作的任务手册,奔赴滨江净滩区。据活动手册提示,净滩区 “越往两侧垃圾越集中”,队员们默契分工:有人戴着手套捡拾海漂塑料瓶、废弃渔网,有人细致分类可回收物与干垃圾,更有亲子家庭带着孩子认识 “海洋垃圾的危害”。“以前只在海边散步,今天才知道小小的塑料碎片会影响弹涂鱼和候鸟的生存。” 参与活动的市民李女士带着9岁儿子一起清理,“孩子主动把塑料瓶洗干净,说要留着做手工,这种教育比说教更有用。”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清理后的塑料瓶被用于 “海边的水母” 艺术装置 —— 队员们将洗净的塑料瓶系于装置绳上,共同拼出巨型环保水母,用 “垃圾再生” 的创意传递 “无废理念”,成为现场最亮眼的生态景观。
森林打卡:在自然中解锁环保知识
净滩之余,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内的 4 个 “森林打卡点” 同样人气爆棚。依托公园 80% 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与初秋花海景观,打卡任务将 “自然教育” 与 “互动体验” 深度融合:在“守护江海的呢喃”点位,队员们用丙烯马克笔在海飘木牌上写下“希望没有人再把垃圾扔进海里”等寄语;“森林的春夏秋冬”打卡点,大家捡拾落叶、花瓣等自然物,拓印在四季画布上,共同完成一幅充满生机的集体创作;而“60 秒环保冲刺赛”则通过趣味答题,让“垃圾分类”“塑料降解周期”等知识深入人心。
零废实践:从细节传递可持续理念
本次活动全程践行“零废弃”原则:任务手册采用二手办公用纸再生制作,捡拾工具统一回收循环使用,主会场设置“旧衣焕新”回收区,联合环保平台设立废旧衣物回收任务,将“海洋清洁”与“衣物循环”有机联动,为参与者打造更贴近生活的环保实践场景,让减废行动从海岸延伸至家庭。
“这是我们在主场活动中的一次全新突破。”捡拾中国项目总监赵颖介绍,“往年上海主场虽也从环保角度优化物料,比如将传统背景板替换为液晶显示屏,但仍难以完全避免一次性物料的使用。今年我们联合小路自然教育,从方案设计阶段就植入‘全流程零废弃’目标,不仅是为了减少活动本身的环境足迹,更希望通过现场的每一处细节,让参与者感受到‘零废弃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可落地的生活与实践方式’—— 它既能减少资源浪费,也能通过创意设计呈现美感,更能为可持续生活提供参考样本。”
本次活动的志愿者来自企业、黄浦区妇联、媒体以及社会公众。其中企业志愿者来自应用材料公司、Apple、Gucci、法国巴黎银行、金霸王、安联中国控股、安联基金、法吉泰、嘉曼商贸、光大律所等。活动在传统 “净滩大作战”基础上将“垃圾捡拾”与“趣味互动”结合。不仅提升了活动参与度,更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深化对环保的认知,为其留下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体验。
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已举办过多次世界清洁日主场活动,公园负责人表示:“这里是黄浦江、长江、东海三江交汇的独特生态区,既是海洋垃圾治理的‘前线’,也是市民亲近自然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保护就在身边’,从‘随手捡垃圾’到‘主动减垃圾’,共同守护这片生态宝藏。”
世界清洁日中国总协调王子人表示:“每一位参与者都是‘5% 行动’的核心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人的实践与传播,影响并带动其余 95% 的公众,让更多人关注户外垃圾问题、主动参与环保行动,最终形成‘全民共治’的环境改善氛围。”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共赴零废之约! ——2025 世界清洁日上海主场活动暨城市业余联赛 低碳启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