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筑梦 智创未来李豪科研要低头干还需抬头看
2024-05-16 22:03:21
来源:龙虎网
科普筑梦 智创未来|李豪:科研要“低头干”,还需“抬头看”
龙虎网
2024-05-16 14:13发布于江苏龙虎网官方账号
编者按:他们奔赴科研征途,让人们感受到科技之光照耀下的美好新生活;他们活跃于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知识;他们创新传播方式,为科普插上“翅膀”惠及更多人群……他们是建邺区活跃在科普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科普工作华丽新篇章。为迎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建邺区科协推出“科普筑梦 智创未来”主题系列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普事业。本期我们走近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苏交科集团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南京交科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豪,一起聆听他的科研、科创、科普故事。李豪科普现场龙虎网讯(记者 张玲 通讯员 周佳琦)如何让“新质生产力”走出实验室?如何避免科研成果与业务出现“两张皮”现象?如何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李豪说,科研不光要“低头干”,还需“抬头看”,看市场需求,看发展要求,唯有如此,科研才有价值,前行才有动力。研发实用相结合 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市政设施智慧管养系统的车上路巡查一上班,全新中心一线养护主管汤宸就开着带有市政设施智慧管养系统的车到路上巡查了,很快,系统就识别并反馈了道路“坑槽”“横向裂缝”“标牌遮挡”等信息。汤宸随即通过该智慧系统上报了问题位置等情况,相关部门接收到信息,立马前往上报位置进行相关问题处理。“以前都是两个人上路巡查,并通过纸笔去记录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和位置,填写问题处理情况,都是线下纸质材料走审批流程,需要多方奔跑。现在有了智慧系统,只需要一个人开车到路上跑一遍,病害就能自动识别报上来,效率很高,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汤宸开心地说。市政设施智慧管养系统反馈路面情况据了解,市政设施智慧管养系统是辅助城市道路养护主管部门高效、高质开展市政设施养护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工具。立足于实际监管需求,构建市政设施全资产动静态数据库,动态掌握路、桥、隧及附属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营状态。该系统正是李豪带领研发团队,用时一年多完成的科研成果。“当时是江北新区提出了这样的需求,我们评估了一下可行性便开始‘接单’了。”李豪笑着说。据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在南京市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江北新区7个街道以及5个养护服务单位合计13个单位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李豪表示,之所以被用起来,是因为该系统确实是实用的,否则一线人员是不会使用的。一组数据足以彰显该智慧系统的实用性:在智能巡查技术应用方面,目前已持续使用4个月时间,累计巡查里程达2000km,累计发现病害或事件数达1200个,病害识别精度达到90%之上。与传统的巡查方式相比,智能巡查提升了养护巡查效率,效率提升了20倍左右,减少人工巡查成本,同时提升了养护巡查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久久为功善作成 助力科技项目落地李豪与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探讨事实上,市政设施智慧管养系统的研发只能算得上李豪众多研发中的“周边”。2010年负责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沥青路面关键技术体系及在非洲国家的建立和应用合作研究”及中信建设研发项目“中法美沥青路面技术比较研究”,研究成果有力支撑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建设,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编写国家标准《道路用抗疲劳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参与编制国家标准《沥青混合料专业名词术语》;2013年负责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基于长寿命的高速公路路网养护规划与决策技术研究”,率先提出路网养护规划与决策相关技术与实现方法,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参与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改建设计”章节编制;2017年负责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长寿命耐久性表层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2018年负责“江苏高速公路养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顶层设计”;2020年负责设计和施工期技术服务的“海口至文昌高速公路改建工程”获“李春奖”(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近二十年来,李豪长期从事路面养护与改建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咨询工作,累计参与全国近5000km的高速公路路面养护及改扩建工程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成效显著,而这一项项成效背后所经历的困难只有李豪和自己的团队知道。让李豪印象深刻的是解决强降雨下高速行驶的汽车产生的“水飘”“打滑”现象,这就需要测出路面水膜的厚度。李豪介绍,团队成员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决定通过采用模拟降雨试验,建立水膜厚度预测模型。但是在布设试验方案时,由于水膜厚度比较难以测量,便对水膜厚度的装置选型方案进行了多次尝试。从激光遥感式水膜厚度检测仪,到传统的机械式水膜厚度检测装置;从室内降雨模拟试验标定水膜计算模型,到室内外试验场景相互校验……最终,经过多达336组实测数据的分析比较,初步建立了水膜厚度预测模型。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用场景更加贴近实际道路,团队成员还收集了委托城市三十多处水漂事故点、视频监控、交警事故记录等材料。如今,该水膜计算公式已在该城市广泛应用,强降雨下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科研科普两手硬 助益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让科普与科研“双向奔赴”“两翼齐飞”,多年来,李豪以共同点亮科学星火为己任,步履铿锵、踏歌前行。去年科普日期间,一场2023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暨路桥专业技术交流会在苏交科南京方山研发基地召开。作为交流会的主讲人之一,李豪介绍,交流会分别设置了道路、桥梁两个会场,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同步举行,邀请了苏交科集团交科院学术委员会道路和桥梁专业委员会成员作为点评专家,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员工参与。“沥青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技术沙龙现场东南大学学生参观并学习从“道路数智养护与决策技术研发及探讨”,到结合长期的道路养护技术研究与资产管理平台开发建设经验宣讲;从高速公路数智养护现状、基于业务的数智养护平台构建、轻量化高精度路面技术状况采集技术的传播,到多源数据融合的路面科学决策技术与系统、应用成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等,在李豪看来,科普除了面向普通大众,也该做好面对行业的工作,更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提供科研思路。据了解,“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焦高性能、环保型、功能型道路新材料和道路建管养智能信息化等四个重点方向。为了普及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的科技知识,分享国内外前沿技术动态,2023年科技周期间,中心举办了一系列对社会公开的技术沙龙及现场参观活动。作为科普主讲人,李豪表示,活动期间,围绕“沥青路面技术前沿”主题,聚焦“沥青路面养护”及“沥青质量控制”两个方向展开了科普宣讲。活动期间,还组织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学生前往中心参观,李豪向参观人员普及了沥青路面领域常见的试验仪器及功能,提高了学生对相关专业及行业的认知度。作为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的校外导师,李豪说:“期望未来能够更多地走进高校,通过高校科普,将科研的种子根植于更多大学生心中,激发大学生向往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用科研的思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用创新的思维面对新挑战,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普之路,坚守初心、笃定前行,这是李豪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技术生涯信条。谈及未来,李豪表示,将传承前辈的技术理念,将奋斗者精神发扬、延续,逐梦而上,奋发前行!(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查看原图 212K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龙虎网,原标题《科普筑梦 智创未来李豪科研要低头干还需抬头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请留下你的神评论
发表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图集
关注
江苏视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