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栖霞:历久弥新 守正创新 古韵今风“向新行”
龙虎网讯(通讯员 李欣 记者 汤鑫磊)“皇上,这首《游栖霞山》不错,不过论气势,微臣以为,那首《登最高峰》才更显情怀!”“纪大烟袋,这敢置评皇上的诗作?这是欺君犯上,你知道吗?”江水浩浩、墨香浓浓,近日,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碰撞的奇妙故事在栖霞山下纷呈开场。
“我们希望以这种精彩的情景剧演出,向市民游客们展示栖霞山深厚的历史底蕴。”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秦始皇临江顾盼,让栖霞山在中国史册上首次显赫;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到栖霞山的寻访,为栖霞山赢得了“第一金陵明秀山”的美名;唐代中叶,诗仙李白慕名前往栖霞寺,赞叹于栖霞山的山水名泉,到栖霞寺品茗赋诗……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独具特色。近年来,为有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栖霞区以“保护、传承、展示、创新”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打造栖霞文化新名片、新品牌,让辖区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赓续文化根脉 非遗保护焕发新生
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栖霞区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新途径、好方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夯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公众基础,引导更多人认识非遗、热爱非遗、学习非遗,强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让非遗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日,栖霞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公布,共有20个非遗项目、23名非遗传承人上榜。至此,栖霞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为真金线制作技艺、金陵折扇制作技艺、栖霞龙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为栖霞寺石匠成佛的传说、田螺姑娘传说、南京绢花、金陵旗袍制作技艺、栖霞山赏枫习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同时,栖霞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努力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守“味”中秋记忆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中秋,自古以来便是“诗与远方”的交汇点,是家的味道,也是文化的传承,而月饼,无疑是中秋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当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月饼几乎“攻城掠地”、多数人热衷于追寻潮流的脚步时,也有人始终在坚守几十年的匠心,年复一年地用手工传承着祖辈留下的传统“老味道”。
取粉、称重、和酥、泡皮、拌馅、烤制……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近日,在栖霞区龙潭街道龙潭街社区南街(俗称:龙潭老街),这条以月饼闻名的老街巷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随意走进一家月饼店,都能看到手艺人们忙碌的身影。今年69岁的潘义顺便是其中之一。“我从1975年开始做老月饼,算起来明年是我做月饼的第50年!尽管手工月饼制作的时间耗费比较长,但是我愿意坚持,慢工出细活,希望我们做出的月饼能够为大家留住‘乡愁’。”聊起“老月饼”的制作技艺,潘义顺侃侃而谈。
这样的月饼朴素平凡、味浓而情深,没有华丽的包装,但处处都是记忆的味道,传统手工月饼酥脆的口感都是源于手艺人的专注和投入,远在他乡的人们,若是吃上一口来自家乡的手工月饼,唤起的不止是对儿时味道的甜美记忆,还有中秋思念的缕缕乡愁。今年7月,龙潭月饼制作技艺还被评为第三批栖霞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一群手艺人用传统老月饼的制作技艺,守住了中秋“老味道”。目前,龙潭老街上共有8家月饼店,带动了约50户参与经营该产业,一年营业额约270万元。
扬国粹享健康 秋日的“国潮养生局”
中医专家把脉问诊、中医药互动游戏、中医传统健身功法……近日,秋天的第一场“国潮养生局”在栖霞山正式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以新颖、接地气的形式走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获得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文化需求,9月29日,2024年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暨《江苏省中医药条例》颁布四周年、《南京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颁布一周年、南京栖霞首届摄山中医药文化宣传周(秋季篇)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栖霞山风景区开幕。现场,前来问诊的市民络绎不绝,专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免费为群众“一对一”服务,耐心解答群众的问题,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给予合理化的健康指导和调理建议。
近年来,栖霞区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后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首批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综合医改工作多年位于南京市前列,建成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传承基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在增强群众中医药保健和防病意识的同时,也在辖区营造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龙虎网,原标题《南京:南京栖霞:历久弥新 守正创新 古韵今风“向新行”》,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https://static.d7d7.cn/skin/c10/picture/avatar.png)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