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扬州深入推进琴筝文化创新性发展 奏响新时代的《广陵散》
记者 张旭
一架架古筝前,学生手上绑着义甲,弹奏着曲子,教室墙上电子大屏显示着弹奏实况,哪个音符弹错了,全都记录在大数据中。这一切,都有赖于古筝里植入了一粒芯片。
近几个月来,在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里,每周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这所小学是全市数字化智能民乐美育教室首个试点学校。
刘静是杭集中心小学数字化智能民乐美育教室的教师。“以前的古筝教学,一节课只能有十几名学生,就算这样,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一节课可以容纳四十多名学生,我们在一、二、三年级,分别有一个古筝班,共有115名学生。”刘静说,当古筝装上了“智慧脑”,即便千人同奏,也能把每个人的弹奏信息存档,提示每一个错误。“如此一来,实现了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古筝弹奏。”
刘静打开手机,点开一款名为“音卓尔”的APP,出现了一排编号页面,每个编号对应着一架装了芯片的古筝。“乐器与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相连后,能够实现远程督学、演奏测评、智能调音等功能,提高了督学便捷性与辅导专业性。”
《礼记》有载:“士无故不撤琴瑟。”在漫长岁月中,扬州孕育出了“千家有女先教曲”传统,并衍生出了博大精深的琴筝文化。早在东汉时期,古琴在扬州成为风尚。到了唐朝,古筝开始备受追捧。一曲《广陵散》,奠定了扬州在全国琴筝界的独特地位。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广陵琴派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联合授予扬州“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称号。
深厚的琴筝文化底蕴,催生了琴筝文化产业。1983年,扬州出现第一家琴筝厂。时至今日,扬州拥有琴筝制造企业280余家,每年生产古筝约65万台,古琴约6.5万张,各类琴筝配件100多万套,占据全国市场的一半。其中,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制造企业约有20家,位列中国乐器行业50强企业3家。
伴随着琴筝制造产业的繁荣,一条产业链逐渐形成。当前,扬州拥有琴筝配套企业80余家,包括琴弦、螺钿、玉石制作,箱包、筝马、五金等配件企业群。每年有10万人次来扬州选琴、购琴、听琴、学琴,带动了地方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扬州琴筝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如今,一床琴、一架筝,不仅仅在创造性转化中传承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在创新性发展中演奏着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的新时代《广陵散》。
扬州市琴筝协会会长李同志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邗江区杨庙镇,“80后”斫琴师刘正巍和父亲开设了一家古琴制作工坊,他的妻子则开设网店,通过电商销售琴筝配件。仅在杨庙镇,像这样的制作工坊有100多家。大量年轻人的加入,为扬州琴筝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今年4月,中国乐器行业首个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加持下,扬州琴筝产业开始迈入新赛道。
“琴筝这一条产业链很大,制造、培训、演艺是‘看得见’的产业,而它孕育、带动的文旅消费市场更加庞大。”李同志说,中国乐器行业大数据中心将会定期向我们提供市场群体、市场分布、销售利润等关键数据,并细致到每个月、各个城市的民族乐器销量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扬州琴筝产业提供精准的市场报告,“让我们不出城、知天下。”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扬州网,原标题《扬州:扬州深入推进琴筝文化创新性发展 奏响新时代的《广陵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 1 全城开麦!念慈菴音乐大篷车苏州站即将火热开幕
- 2 “创新之城 非凡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形象展亮相上海虹桥站
- 3 大学生团队 “木艺传承” 推动榫卯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 4 云南哈尼植物荧光科技赋能边疆振兴 大学生团队开创绿色产业新范式
- 5 校企协同创新,智慧物流机器人项目崭露头角
- 6 “粽”意太仓 “香”约房超 在虹桥站迎端午 遇心家
- 7 能量搭子左归丸摆得一米!金陵城内,仲景宛西制药520为爱撑腰
- 8 太仓好房 就在“房超” 520在上海虹桥站遇见幸福家
- 9 当玫瑰遇见杂技:美栖村的“在地浪漫主义“实验 ——熙攘人流见证的乡村振兴叙事,藏着都市人渴求的「慢哲学」
- 10 汤沟归来,江苏白酒市场财富”进阶”新通道已开启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