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沉甸甸的稻穗风中摇曳 扬州育种"土专家"坚守田野40年
通讯员 吴继原
扬州发布记者 杨宝岭 文/图
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垠,沉甸甸的稻穗风中摇曳。
10月15日上午,高邮市卸甲镇花阳村的田间地头处,育种“土专家”朱洪文正在巡查她种植的优质品种——“灵谷檽1号”。
看着一望无垠的金灿灿稻田,朱洪文开心地说,尽管今年夏季持续高温,但是在团队的科学培育、精细管理下,这160多亩灵谷糯1号种子稻田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发病,结实率较高,且穗数较足,单产估计在700公斤/亩,又是一个丰收年!
出生于1957年7月的朱洪文,1978年大学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后一直从事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从业40多年来,她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积极深入农村,广泛接触农民,开展调查研究,带领育种团队艰辛开展育种研究工作。
2012年,经过10年磨砺,朱洪文带领团队育出小麦新品种“丰庆188”,该品种以其优秀的性状、较好的综合抗性、优良的品质,获得国家农业部的破格审定。农业部正式定名时,建议“丰庆188”定名为“苏麦188”,以延续江苏种业历史上曾名扬中外的“苏麦”血统。自此,朱洪文团队所有育出的新品种,都被冠以“苏麦”字号。
为了育好种,这么多年来,朱洪文从苏南到苏北再到苏中,安徽、云南、海南岛,付出了很多艰辛。有一次为等拖拉机运输收好的试验种子,她一个人在试验田等到凌晨一点半。因为长期从事亲力亲为的育种工作,熟悉的人都笑她说,“朱洪文为育种而生,不是在育种试验田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因为长期接触稻、麦穗和籽粒,朱洪文手上皮肤严重过敏,久治不愈。手指关节长期溃破,一年四季打着创口贴,忍着痛痒继续工作。
2013年,在试验田里选择试验材料,因天黑,她不慎摔断了脊柱,从此四颗钢钉留在了背脊上。2017年,因为劳累过度,她在试验田又滑了一跤,跌断了手腕,未痊愈她就打着石膏夹板,吊着绷带用一只手在田里选择单株材料。很多人不理解,劝她干脆回家养老享清福算了。对此,朱洪文却不以为然,执着坚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继“苏麦188”后,几年时间内,朱洪文团队先后育出多个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其中,“苏麦8号”和“苏麦188”是江苏省主推的“江苏好品种”,“苏麦9号”是安徽省粮补品种。2020年,江苏省测产专家到高邮市临泽镇对朱洪文团队选育的“苏麦11号”进行现场收割测产:每亩32万穗、每穗48粒、千粒重45克、实产每亩656.8公斤。“苏麦11号”被专家盛赞为大穗、大粒、不倒伏、后期脱水快的好品种。
作为一名普通的育种“土专家”,朱洪文先后育出了七个小麦新品种、两个水稻新品种。凭借对育种的贡献,朱洪文荣获全国张海银基金种业促进奖。她还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服务高质量发展领航计划百名女企业家、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在农业战线上一辈子,我感觉种田就是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人的手中,要为农民服务,真正为老百姓提高种田效率,不能前功尽弃。不管未来有多艰苦,我要继续科研攻关下去,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朱洪文表示。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扬州网,原标题《扬州:沉甸甸的稻穗风中摇曳 扬州育种"土专家"坚守田野40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 1 全城开麦!念慈菴音乐大篷车苏州站即将火热开幕
- 2 “创新之城 非凡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形象展亮相上海虹桥站
- 3 大学生团队 “木艺传承” 推动榫卯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 4 云南哈尼植物荧光科技赋能边疆振兴 大学生团队开创绿色产业新范式
- 5 校企协同创新,智慧物流机器人项目崭露头角
- 6 “粽”意太仓 “香”约房超 在虹桥站迎端午 遇心家
- 7 能量搭子左归丸摆得一米!金陵城内,仲景宛西制药520为爱撑腰
- 8 太仓好房 就在“房超” 520在上海虹桥站遇见幸福家
- 9 当玫瑰遇见杂技:美栖村的“在地浪漫主义“实验 ——熙攘人流见证的乡村振兴叙事,藏着都市人渴求的「慢哲学」
- 10 汤沟归来,江苏白酒市场财富”进阶”新通道已开启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江苏视窗版权所有 © 2023 JSTim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